福爾摩沙山水誌─寫在展覽之前 洪天宇

楔子:有好風景卻沒有好畫家?

在畫出「石梯坪」這件作品之前,我從未認為自己是個能畫畫的人,每當有人問著:「你是藝術家嗎?」我總是極力撇清,到底什麼是「藝術」?我可能永遠無力釐清,哪有辦法認為自己是不是藝術家呢?如果被問到:「你是畫家嗎?」則是羞愧地勉強點點頭,畢竟自己心裏清楚比起塞尚、畢卡索……,被冠為藝術家、畫家是有條件的,困難程度恐怕更甚於成為奧運金牌得主吧!膽敢宣稱自己是藝術家或畫家的人,不用說,你自已也知道!

我常行旅於台灣山林海角,撞見一幕又一幕的絕美勝景。台灣地理環境得天獨厚,開車不到兩小時就能從亞熱帶進入寒溫地帶,走路一小時可能不小心已經穿越了三四個不同的地質區;面積雖小,生態多樣性卻被濃縮得豐富驚人。我經常面對一幅絕美景觀而心中納悶:為何如此世界一流美景卻沒有誔生世界一流的風景畫家呢?

小時候因為愛釣魚,摸透了那些急湍、巨石、深潭的相互關係,深知往那裡下竿一定有機會拉起大魚,只要背景條件凖備好了,主角就會順勢出場。台灣至今沒能出現匹配風景高度的畫家,問題出在哪裡呢?為解開心中的納悶,轉而探尋歷史上世界一流的風景畫家是如何誔生的,粗略回顧一下西方繪畫史,風景畫所為何事便很清楚。

風景畫是時代的明鏡

龐貝壁畫中的風景畫可說是在牆上開了一扇通往室外的窗,雖然寫實技法無法跟近代相比,但也顯示了羅馬人務實,追求理想,享樂塵世不落人後。中世紀教會包辦人一切所思所為,只畫他們認為重要的神,風景幾乎退縮到只剩一片天光,自然景物有如簡略的地圖。文藝復興把推舉天國的力氣漸漸挪向塵世,空氣遠近法、透視點消逝法成了捕捉自然的利器,在人神交替之際誕生了無數神話世界般的理想風景。由於對實際人世的關照逐漸取代教會的看法,畫面也越趨寫實,風景畫也從人物畫的背景獨立出來成為純風景的作品。

用客觀寫實的技藝將自然如實呈現並化為理想世界,相對於自然科學在現象背後尋找定律兩者是同步發生的。當分析法與歸納法成理解世界法則的同時,也為印象派的到來鋪平了道路,之前沒有人能把一棵樹畫成紅、藍、黃三色光點,但當時世界確實被如此看待了。

接著文明兵分兩路,一方面以科技為後盾,對自然客體無盡地挖掘、實驗、改造;一方面以自我為客體,向內探索,人的權益、人的本質、人的價值,不斷地翻新。塞尚在繪畫中再造自然的理念,給當時「人勝自然
下了完美的定義。梵谷讓「自我」成了風景主體。野獸派繼而將「主觀意識
凌駕在客觀條件之上。表現主義更進一步讓非理性主宰理性。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人世的不安、暴力,在達達主義身上表露無遺。超現實主義也為世界的真幻難解添上一筆。立體派對我們眼見的自然已不再留戀,它像解剖刀般把自然切割重組,世界就像兩次大戰之後難以辨識了。緊跟在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抽象表現主義,那種混沌無言可喻,不也正是世界的寫照嗎?

每當集體意識轉變,文明重組更迭的時刻,風景畫便像一面鏡子般做出回應,好的風景畫就像是時代的明鏡。風景畫要處理的不是畫得像不像,也不是描繪對象美不美,而是能畫出人對世界的感知。它要詮釋的是哲學上宇宙論的問題,一幅好的風景畫必然能呈現出人如何意識到自己的生存世界;而畫家必然是思想家,只是他表達思想的工具的不是文字、數字、聲音,而是形狀、色彩、質感。他們共通的勳業都是創造了一套模組,而將世界放入模組中操作,關於這點我得再説清楚一點。

模組的創造

學生時代讀到現代繪畫之父塞尚的名言:「世界皆由圓柱體、圓錐體和球體所構成」。心裏想的是塞尚眼睛一定是脫窗,三角形到哪裡去了?正方形呢?不規則形⋯⋯塞尚怎麼會看不到?這真是一句胡說八道,當時一笑置之就算讀過去了。直到二十多年後讀到「數學的語言」其中談到什麼是數學,數學不是算術、算式、圖表⋯⋯它其實是一組一組功能各異的模組:如果你要解決長寛高形狀大小的問題,可以找歐幾里得幾何,但是想解決運動的問題它便無能為力;如果想將一系列動作化為數字,那就得求助於微積分跟解析幾何⋯⋯。

我恍然大悟,原來塞尙談的是「模組」,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App,趨動程式。塞尚發明了一套程式,將所見的世界納入其中運作,從客觀的獨立個體統籌為共通的抽象元素;將客觀描繪的世界化為主觀書寫的對象,其運用範圍著實驚人,百年後乃至現今,畫抽象的人還在用他的模組。

接著我就開始檢視梵谷發明了什麼模組,不得了!他比存在主義早到了五十年,他在畫面上呈現了「我」才是世界的主體,我的情緒、我的情感、我的看法、我的欲望、我的顫慄⋯⋯才是世界的中心,客觀世界只是依附在這個「我」的外衣,就他那個時代而言,這套模組太先進,只好落得乏人問津的下場。高更呢?高更的模組是什麼?他提出了這世界的形狀、色彩、空間都可以任憑己意,就算眼前畫的樹是綠色,如果畫面需要,畫成紫色更好。

每個藝術家都必須創造一套趨動程式,就像拿破崙舉著「自由、平等、博愛」的模組號召天下,達爾文用「變異、天擇、適者生存」的模組詮釋生命,黑格爾用「正、反、合」的模組描繪思想進程,如果藝術工作者無力創造模組,作品便無法推昇思想的高度,最後只能淪為手藝精湛的藝人。

這下子我好像有點明白為何台灣有著世界一流的風景,卻沒有世界一流的風景畫家了,關鍵在於思想的創見! 明瞭了這點不禁悲從中來,此事談何容易,但就此放棄努力隨波逐流媚俗地畫下去又可惜了生命,畢竟已經知道高峯就在那裡!沒爬一次怎知到底行不行,於是我就不停畫著、畫著……直到畫了「石梯坪」。

遇見石梯坪

花東海岸峻美險峭令葡萄牙人不禁喊出「喔!福爾摩沙!」多麼美麗的島嶼!這些航過全球各地海岸的水手第一眼看到從海平面垂直拔起兩千多公尺的高山想必驚為天人,縱觀全球如此勝景宛如鳯毛鱗角。也因此,我一直想畫出那句「喔!福爾摩沙」從海平面看到最美的台灣。找了幾個海岸練習,再練習,嘗試無數次,還是無法完全表達所見的海岸線之美。直至來到花蓮石梯坪,首先就被它的藍收服了,怎麼可以藍成這樣?藍中帶綠、藍中紫、藍中黃⋯⋯透明不透明交替掩映,就算用盡買得到的所有專家級藍色顔料,也不足以表達千分之一。那擊在黃褐礁岩的浪花,忽白、忽紅、忽綠、忽黃⋯⋯形態瞬息萬變,天啊!這連眼睛都抓不住怎麼畫啊?相機只能平面貧弱地記錄逝去的感動,最後,只好放空沒有分別判斷地看著……看著……,將所有的影像收進心底,回去再看能不能將感動倒進畫面。這個方法中國山水畫家行之有年,但我沒把握自己做得來,不過眼前沒有別的路只好勉力一試。

畫這幅畫時我將畫面平放,視覺集中在筆下當前的一瞬,眼睛餘光留意筆尖周邊位置的相互變化,那是一種像開車般又集中又放鬆地讓景物流過眼睛,不急不徐,只需留意空間變化即可,其餘順其自然。畫著畫著就像開車開到人車一體,連碾過一顆細石都了然於胸,我不在了,車也不見了,只有無限的景色,從虛空而來又回到虛空,就這樣到家了,什麼時候畫完至今還搞不清楚啊!

另一種風景:自我銷融於天地之間

中國藝術有一套行之千年的模組,至今仍被廣泛使用,那就是藝術要先將個人粹煉到極致,然後脫落自我,將自己交給自然接管。一如莊子在〈秋水篇〉裡談到河伯因河水滿溢,順流而下沿途志得意滿,直到看見北海之大,無垠無涯,才意識到自我之渺小,除了融入大海,別無他途。又如,王羲之一生最得意的〈蘭亭集序〉是有如神助,不全受自己控制之下寫出,但前提都是自己必須先來到99˚C才有機會在100˚C沸騰。

但這套模組也有其不足,幾千年來中國天災人禍不知凡幾,卻沒有一張血腥暴力的作品傳世;相對於西方不吝將耶穌血淋淋地公開展示,戰爭畫隨處可見,中國畫實在是「太美了」!看不到人到處壓榨土地、宰割自然,山水畫永遠是美美的越過現實,或者寄託在桃花源的世界裡。這種對世界視而不見的美,已經來到冷酷無情地自我墮落,想要從風景銷融於天地之間,物我合一,恐怕是沒什麼希望了。

我的模組:空白風景

過往的藝術幾乎都是禮讚文明的頌歌,大家將建築物、靜物、人造物,人物當作畫面主題,即使山水畫也難逃人物樓閣的點綴。但我看到的卻是在人造物底下生命缺席的空白!只要人介入,自然生命便變成經濟數字,人以文明為家,卻忘了自然才是生命的根本。因此,我一反過往藝術,將所有文明打入空白,也暗喻空白越多生命只會越貧瘠悲慘。這麼簡單的模組,要作為時代的明鏡,又要物我合一,辦得到嗎?誰知道。但通過繪畫,我禮讚了豐饒的自然樣貌,凸顯了人在生態網上的恣意妄為,也為那些我還來不及哀悼的生命譜上輓歌。
上一頁下一頁
  • 鯉魚潭水庫122x244cm.jpg

    鯉魚潭水庫122x244cm

  • 關刀山53x41cm.JPG

    關刀山53x41cm

  • 鳶嘴山

    鳶嘴山

  • 太魯閣

    太魯閣

  • 五重溪

    五重溪

  • 諾曼第晨光

    諾曼第晨光

  • 太魯閣上的黑洞122x244cm.jpg

    太魯閣上的黑洞122x244cm

  • 日月潭244x244cm`.jpg

    日月潭244x244cm`

  • 岳王亭122x244cm.jpg

    岳王亭122x244cm

  • 花蓮新城122x244cm.jpg

    花蓮新城122x244cm

  • 洪天宇作品-001-S.jpg

    洪天宇作品-001-S

  • 砂卡噹溪122x244cm.jpg

    砂卡噹溪122x244cm

  • 晨露92x66cm.JPG

    晨露92x66cm

  • 德基水庫122x244cm鋁板壓克力.jpg

    德基水庫122x244cm鋁板壓克力

  • 墾丁初陽122x244cm.jpg

    墾丁初陽122x244cm

上一頁下一頁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其他選項

相片最新留言

此相簿內的相片目前沒有留言

此相簿內的相片出現在:

相簿列表資訊

最新上傳:
2018/06/04
全站分類:
創作設計
本日人氣:
0
累積人氣:
70